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学科始建于1949年,基础深厚。学科综合实力强劲,是211、985、双一流重点建设单位。
(一)主要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主要开展预测控制、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随机系统滤波、估计与适应控制、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生物学系统建模与控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展先进机器人技术、机器人环境信息识别技术、机器人群体协作行为与智能控制方法、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方法、机器人进化理论和机器人网络控制技术等方面研究;开展工业系统的网络控制理论与技术以及智能化和综合自动化研究;开展MEMS器件及系统的性能设计、新的加工工艺、控制方法及检测技术。
2.电气装置与智能装备优化控制
研究机器人伺服驱动和同步传动等精密伺服系统的高性能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业生产电气传动系统的建模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研究电气自动化装置与系统中的优化控制策略;研究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池充放电的优化控制理论与方法及其节能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并网与优化控制理论与应用。面向智能装备整体功能、性能目标的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智能装备计算机控制与软件技术、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精密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复杂轨迹运动控制技术、精密传感器技术等。
3.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主要研究智能感知、信号传输、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新型光纤传感器技术、智能仪表、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硬件、软件开发与应用;喷射器机理、建模与控制理论,以及在航空、航天和深海中的应用技术;氢燃料电池检测、氢气循环、气液两相流动、热湿管理与控制;海水淡化系统机理、建模与优化控制;太阳能、工业余热、汽车废热等低品位能源驱动制冷、除湿技术与设备研发;流程工业计算机优化控制和系统集成;机械装备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健康维护与全寿命周期管理;复杂工业过程预测控制技术;智能建筑系统开发与应用。
4.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
研究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和现代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系统的非线性、混沌等特性的分析与控制;研究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优化方法及其在调度优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分布式智能微电网、智能制造生产过程、智慧港口等复杂系统的调度优化建模、算法与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无人驾驶与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协同驾驶、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交通信息及控制与交通诱导技术以及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组织技术。
5.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研究模式识别与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基于视听信息的环境感知,人机智能交互,行为分析与理解,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和识别方法、关键技术及其实际应用;研究计算机视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重点是图像处理及图像序列建模方法,复杂对象的计算机视觉自动识别,多源信息融合与视觉目标跟踪,自然场景的视觉建模与理解,医学图像处理与辅助诊断,工业视觉在线检测和控制;开展智能机器人技术、机器人环境信息识别技术、机器人群体协作行为与智能控制方法、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方法、机器人进化理论和机器人网络控制技术、医疗辅助手术机器人等方面研究,并开展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
6.导航制导与控制
主要开展捷联惯性导航、卫星定位技术、多传感器组合导航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工作,研究车载导航系统在路面及非路面移动装备行驶过程中精确确定其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标、北向方位及姿态角问题;研究空中飞行器、水下机器人、陆地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编队控制、群体协作行为等智能自主控制理论、算法及实现。
7.智能通信与网络
智能通信与网络是融合通信、计算、控制的新兴信息领域交叉方向,旨在基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手段发展智能化通信网络,也为国家“智能+”产业升级战略提供通信基础支撑。主要研究面向海量数据传输、海量终端接入的关键传输与组网技术,包括支撑行业应用的5G/6G通信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技术等;云、雾、边缘网络架构下多维数据融合、分布式学习等大数据处理技术;通信网、控制网、电力网为基础的多网智能融合技术。
8.物流机器人与供应链管理
主要开展物流机器人、物流系统控制、物流系统优化、供应链优化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工作。基于优化理论、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及模式识别技术,研究物流机器人的系统配置、精确导航、路径规划、多机协作、运动控制、完美避障、智能交互等问题;结合行业应用,研究物流机器人在不同领域,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及新零售模式下的应用实现与关键技术;研究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条件下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系统的布局、流程、装备、软件、运作及整体优化问题。
(二)培养目标
1.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控制专业知识,了解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够适应我国经济、技术、教育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掌握涉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以及物流工程等方面的专门学科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现代经济建设和交叉学科中涌现出的新课题,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或其它相关学科领域内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在科学或专门技术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具体要求是: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政治素质高,身体心理素质好,学术科研素质强,遵纪守法,全面发展,有志于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掌握该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而且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全面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并在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第一外国语非英语的博士生,必须选修第二外国语,且语种必须为英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2.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控制专业知识,了解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够适应我国经济、技术、教育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掌握涉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以及物流工程等方面的专门学科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现代经济建设和交叉学科中涌现出的新课题,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或其它相关学科领域内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在科学或专门技术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具体要求是: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政治素质高,身体心理素质好,学术科研素质强,遵纪守法,全面发展,有志于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自动化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的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对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方面的科研、教学、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等的需要。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第一外国语非英语的博士生,必须选修第二外国语,且语种必须为英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三)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现有正高级职称62人,副高级职称37人,中级职称6人。具有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导师51人,具有硕士招生资格导师89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特聘(岗)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次(9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青年项目、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等国家级青年人才17人次(16人)。建有“新能源发电与高效节能优化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复杂工业系统节能与先进控制”教育部创新团队。采用兼职兼聘、校企合作、中外联合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端人才96人,其中兼职教授17人,短期海外专家75人次,兼职企业导师44人。专兼结合,形成层次高端化、学缘国际化、类型多元化的一流人才团队,有效提高了育人质量。
(四)科学研究与支撑平台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综合实力强劲,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被评为A类学科,建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国防特色学科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山东省重点学科。承担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0余项,2021年、2022年立项科研经费连年破亿元。拥有“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智能无人系统”和“电力电子节能技术与装备”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拥有山东省“新能源与储能控制工程实验室”“智能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工程实验室”以及“特殊环境作业机器人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
学科引领学校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0.53‰,软科排名稳居全球前40,近十年国际顶刊发表随机控制论文142篇,居全球第一。张焕水、王聪等16人担任TAC等国际期刊副主编或编委。张承慧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1人任国家级学会重要职务。与加州伯克利、南洋理工等9所顶尖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创办期刊“B.I.Robotics”入选“国家卓越行动计划”。
二、人才培养情况
(一)招生选拔和学位授予
1. 招生选拔
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培养的起点和基础,招收选拔优秀研究生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学位点采取了多项措施拓展研究生优质生源:
(1)以情感人,以实力育人,吸引本校优秀生源。针对本校生源,以感情打动人、以实力吸引人。在研究生推免、统考报名等关键节点,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入班谈心谈话,用情感人,用情留人。组建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人才组成的“大咖宣讲团”,面向本校生源,广泛宣讲本学科导师实力、平台建设、项目层次、人才培养等,以过硬科研实力吸引本校优质生源。
(2)开展控制学科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是延揽全国优秀大学生、提高学院美誉度的重要举措。学院筹集专项经费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报销往返车费,邀请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做学术报告,受到全国大学生欢迎,叫响了“控制学科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品牌。
(3)鼓励在校研究生申请硕博连读培养。下半学年伊始,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提前摸排二年级硕士研究生转博意向,根据情况,结合研究生各方面表现,发动导师动员优秀研究生申请硕博连读,提升博士招生质量。
同时,鼓励研究生导师通过各种途径招揽优秀生源,提升研究生招生质量。近几年,本学位点优秀生源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全校名列前茅。
2.学位授予
(1)严格过程管理。在学位授予过程中,明确责任人,严格关键环节管理,针对前沿讲座、讨论班由导师负责;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专业实践等环节,组建专家组,开展小组答辩时评审,确保过程管理质量;开展诊断式检查,由学院聘请专家抽查过程答辩现场,严格督导专家组导师。
(2)严格毕业申请。优化毕业申请条件,更加注重学位论文质量。开展全员双向学位论文盲审试点,确保学位论文质量。设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专家资格条件,邀请高水平校外专家参与学位论文答辩,确保学位授予质量。
(二)思政教育
坚持党建领航。依托党、团支部和研究生会,加强研究生思政政治教育,使广大研究生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开展培训12次,党委组织部研究生党支部立项1项。
关注特殊学生。建立重点关注学生数据库,实行一人一策。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制度、谈心制度、同学多对一帮助制度,帮学帮困,共研共创,两年来,与特殊学生谈心240余次。
强化课程思政。针对学位点专业课程数量多、选课学生多的特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育人成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申请山东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5项。
(三)课程教学
为培养高水平人才,本学位点全面推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符合人才培养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科学合理并具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注重加强研究生选课、教学检查监督、课程考核评估、成绩管理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
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控制,实行学生一课一评制度。近几年,通过学校组织教学检查的结果来看,研究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均超过95%。
注重开展研究生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形成以师生面对面授课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加强并扩大研究生全英文课程的覆盖范围。
(四)导师聘任
申请招收博士生人员须有充足的可支配科研经费,目前可支配科研经费50万元以上,且满足下列条件中关于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要求:
(一)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的要求
近五年内申请者作为项目负责人新申请到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子课题项目2项,且单项直接经费不低于50万元[国家级项目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科技部技术创新引导专项项目(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军工项目(装备部、政治部、参谋部、后勤部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世界银行、亚洲银行、欧盟、WTO、美国 NIH)];或作为项目负责人新申请到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直接经费不低于50万元),且近五年内累计到位科研经费不少于200万元;或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及以上(其中1项项目经费不低于200万元),且近五年内累计到位科研经费不少于500万元。
(二)科研成果的要求
近五年内申请者科研成果需满足下列1、2条件中之一:
1、近五年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及以上(其中三区及以上SCI收录论文至少2篇,且二区及以上SCI收录论文至少1篇);或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或者《Science》出版集团期刊发表论文1篇及以上。另:1篇一区SCI收录论文可折算为3篇一般SCI论文,1篇二区SCI收录论文可折算为2篇一般SCI论文,2篇EI 收录中文期刊论文可折算1篇一般SCI收录论文;达到(一)中项目经费要求,超出要求部分的经费(最少以150万元为基数),每100万元可减少1 篇一般SCI论文要求(但仍需满足三区及以上论文要求)。
2、近五年内,作为完成人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或作为前五位完成人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或作为前三位完成人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或作为第一位完成人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或作为第一位完成人获得具备国家科技奖(通用项目)提名资格的一级学会/协会科研成果特等奖或一等奖。且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至少发表三区及以上SCI收录论文1篇。
招收博士生人员近五年内一般应有(新申请人员须有)至少一项标志性成果。标志性成果包括:科研奖励、科研项目、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平台建设,以及成果转化五个要素。
(五)学术训练
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内容包括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国内外研究动态系列讲座,文献讲座,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形式有讨论班、学术论坛、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提倡并鼓励双语或全英语讲座。
(六)学术交流
采用科研合作、平台合作、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拓展海外学术交流渠道,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学生海外经历管理办法》,有效提高了国际化水平和育人质量。①依托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项目以及欧盟地平线计划等,向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等派出学生20余人开展项目合作。②依托“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德工业创新研究院”等向德国弗劳恩霍夫开放通信系统研究所、德国慕尼黑工大、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派出研究生10余人,开展海外短期交流、海外实习等。③赴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参加国际高端科技产品博览会21人次。赴境外学生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35篇,申报国际专利29件,获国家奖学金8项。
(七)分流淘汰
实行硕士生中期筛选和博士生中期考核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博士生中期考核在入学后第三学期进行。硕博连读研究生在转博当年进行。中期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暂缓通过和终止攻读博士学位。思想品德考核和业务学习考核均合格者,视为中期考核通过,准予按计划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暂缓通过:未修完规定课程或有课程考试不及格;未进行论文开题或第一次论文开题论证未通过;在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专题报告与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存在弄虚作假、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或反映出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研素质极差不宜继续培养者。按照末尾淘汰制,每年约有15%博士生暂缓通过。
(八)论文质量
本学位点要求全体研究生指导教师务必树立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严格落实评阅、答辩专家的监督把关责任,釆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完善学位授予的质量保障机制。
在2022年开展的各级学位论文抽检中,本学位点博士学位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均不存在问题论文。
(九)学风教育
本学位点重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杜绝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主要包括加强学风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学风建设的有关规定、学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关处理规定和纪律处分、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及坚守学术道德、树立严谨学风等六个方面。结合《山东大学学术纪律处分规定》,严禁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不当署名等各种常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明确界定和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2022年度本学位点未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十)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坚持实行“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育人方针,保障实现全方位育人,将研究生权益保护工作贯穿研究生科研、生活全过程,努力提高在学研究生满意度。研究生会设立研究生权益部,旨在全心全意为研究生服务,及时反映研究生生活、学习、科研等各方面权益诉求,通过采取相关的维权举措,切实的维护和保障了在校研究生的自身合法权益,大大提高了研究生对在校食宿、生活安全、科研教学的满意度。
(十一)就业发展
坚守“为国育贤”办学初心,引导毕业生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职业发展相统一。75%毕业生主动扎根艰苦地区和基层,其中143人在一带一路沿线省市、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发展地区关键领域基层就业,扎根基层,唱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主旋律,72人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龙头企业。4人投身国防事业,19人把青春书写在中西部大地上。
(十二)学生培养成效
近几年,本学位点研究生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Automatica、TAC等国际顶刊论文110余篇,高被引论文10篇,国际合作论文195篇。授权发明专利152余项,国际专利1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其中2016级在读博士生李晓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位列第10),2017届研究生商云龙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获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论文4篇(提名奖1篇),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8篇。各类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全部合格,未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获国家科创竞赛奖励80余项,其中一等奖10余项。
(十三)服务贡献
本学位点立足“理论研究为先导,工程应用为根本”,形成了随机与非线性控制、新能源系统控制、智能传感与测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四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解决了若干国家重大技术难题。张焕水、刘允刚、王光臣解决随机非线性控制公认难题,获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张承慧等突破新能源控制难题,为首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贾磊、吴锜等发明高性能光纤检测仪,广泛应用于航天、海洋、重大基础设施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贻斌研发国内首台液压四足机器人,推动陆军装备无人化。培育兰剑物流、山东奥太等企业上市。
三、持续改进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根据学科特点,严格硕士论文评审,优化博士学位答辩申请;突出标志性成果,提高博导遴选标准;强化校企、院企合作,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严格学位授予质量保证。自2022年开始,探索实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双向盲审,以此反向督导硕士研究生有效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学位论文撰写水平,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制定控制学科主流期刊目录,优化博士学位答辩申请条件,强化、引导博士研究生创新代表性成果,促进科研能力跃升。
(二)突出标志性成果,提高博导遴选标准。合理设定论文成果、科研获奖、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平台建设等标志性成果标准,结合控制学科主流期刊目录,不断提升博导遴选标准,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更好科研条件,配备更高水平指导教师。
(三)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导师资源,全面加强与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等头部企业的交流合作,建设示范性专业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高水平专业实践,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