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队现有长江学者2人次,国家杰青4人次,国家四青人才5人次,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人次,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随机与非线性系统控制、网络化系统控制、估计与优化等。
近年来,突破了随机、非线性、网络化系统控制等核心领域若干根本性科学难题,取得一系列国际公认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建立更广泛意义下的随机稳定性理论,开辟了随机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高性能反馈控制新途径,成果成为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实践应用的工具。近三年发表控制理论顶级期刊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和优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点项目等近30项。建成智能无人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机器智能与系统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复杂系统控制、分析及应用研究团队事迹介绍
近三年来,“复杂系统控制、分析及应用”研究生导学团队围绕非线性系统、随机系统、网络化系统等复杂系统的控制与优化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果。
1. 揭示时变/自适应反馈在抵御非线性、补偿不确定性、提升性能等方面的超常能力,建立更广泛意义下的随机稳定性理论,证实自适应动态补偿机制和事件触发机制对随机系统的适用性,发展更强有效、更高能效的自适应控制新方法,提出新颖易行的更优暂稳态性能、更高能效的控制策略,开辟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高性能反馈控制新途径。
2. 解决了随机系统一般正倒向方程解耦求解问题,突破由极大值原理到控制器设计的障碍,根本性解决了随机控制、网络控制等领域若干基础难题。国家基金委在基金要闻中报道了相关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在最优控制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3. 针对复杂网络系统创新性地建立了分布式协同控制、估计和优化理论框架,揭示复杂网络环境对分布式协同控制、估计和优化的影响,提出了应对复杂网络的协议。首次提出基于时空离散通信的分布式算法理论体系。
团队导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科研自身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将思政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始终,聚焦学生的思想塑造、行为引导和学术价值引领,构建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系统育人格局,形成胸怀祖国、知行合一的团队文化;聚焦拔尖创新,构建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着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内生动力;实行导师组联合培养模式,利用互补聚合效应,打造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学术共同体。
近三年,本团队共毕业研究生67人,都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追求卓越,勇攀学术高峰,王子明、李含丰等10余位毕业生成为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术骨干。共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论文3篇,省优秀学位论文5篇。科技报国,砥砺家国情怀,高伟男等30余名学生毕业生就职于腾讯科技、潍柴动力、浪潮集团、华为等企业。参加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等。立德树人,淬炼综合素质,刘清源、朱菲等10余位毕业生主动扎根基层,唱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主旋律。
2022届硕博连读研究生李含丰,为本团队张宪福教授的学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期刊论文16篇,其中二区以上SCI论文10篇。
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导师团队鼓励李含丰积极参加党员主题活动,要求李含丰热爱集体,加强品德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作为山东大学研究生党员标兵、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李含丰参加山东大学研究生“知行者-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题会”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聚焦拔尖创新,提升专业素养,导师团队定期开展学习讨论班,注重创新能力和精益精神的塑造,指导李含丰高质量完成科研论文的写作。李含丰博士中期考核获得优秀,荣获山东大学校长奖、研究生学术之星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荣誉。
厚植爱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导师团队引导李含丰科研报国,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注重培养国际化学术视野,鼓励李含丰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基金。2020年,李含丰公派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一年博士联合培养。国外导师为IEEE Fellow、IFAC Fellow、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谢立华教授。
综上所述,该研究生导学团队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把握教育规律,贯穿“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培养理念,构筑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立德树人体系,培育一批又一批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